(一)中文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始建于1927年,现有专任教师6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3名,博士生导师31名,硕士生导师22名,包含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珠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各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4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省级培养对象4人。
中文系设有语言学、古代汉语、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大学语文、大学写作、戏剧影视文学共10个教研室,研究中心包括海外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韵文学与小说研究中心、汉语语法与语义研究中心等,也有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中国作协“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广东省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最高层次的攀峰重点学科单位,中文系目前设有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硕士专业、2个本科专业、1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文艺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和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学为全国首设硕士和博士学位点。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并列全国第八。
现任领导班子:
系主任、研究所所长:贺仲明
副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朱巧云
副系主任:程 刚
党总支书记:盛永生
党总支副书记:林文旭
(二)历史系
历史系创建于1928年,是国内较有影响的历史学专门人才培养机构。目前,本系与古籍所、中外所共同建设中国史这一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共同推进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史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进程。
本系拥有历史学和历史学(师范方向)两个本科专业,下设五个教研室:即中外关系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拥有六个科研平台:即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印度与南亚区域研究中心和欧洲文明研究中心。下设行政办公室。全系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专职教师29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10人,有博士学位的27人,研究生导师27人。
现任领导班子:
系主任: 刘正刚
副系主任:朱文亮
历史学系和古籍所联合党总支书记:张小贵
(三)古籍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简称古籍研究所)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于1984年11月,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直属重点研究机构之一。古籍研究所成立以来,始终以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整理古代典籍为特色,承担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下达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等重要课题,承担了广东省《岭南丛书》的选编与点校。目前,本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年刊)作为全所同仁的专业刊物,一直连续出版。
古籍研究所与历史学系、中外关系研究所共同建设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中国史,共同推进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史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进程。下设三个研究室,即历史文献研究室、古典文献研究室、港澳台及海外文献室。此外,还拥有两个科研研究平台: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基督教史研究中心。
古籍研究所现拥有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与中文系联合)三个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中国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专职师资1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行政人员1人。本所是全校院系中唯一拥有独立资料室的单位,藏书达3万多册,尤以港台图书最具特色,设资料管理员1人。
现任领导班子:
所长:陈广恩
副所长:吴青
历史学系和古籍所联合党总支副书记:吴青
(四)中外关系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可追溯到于1927年上海时期建立的“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史学术研究机构,所办学刊《南洋研究》影响甚大。暨南大学因此亦成为国内最早以中西交通、南洋史、华侨华人研究为主的学术重镇。徐中舒、李长傅、周谷城、谭其骧、陈序经等学界前贤均先后供职于此,为暨南大学留下一笔珍贵厚重的学术遗产。此后,南洋史、中西交通史等作为暨南大学史学骨干专业,一向受到校内外重视。1982年本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教育部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1999年,先后获批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省重点学科。1996年始,连续三期列入暨大“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5年,暨大历史学以专门史、古代史学科为核心,申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11年10月,学校以专门史为依托,成立中外关系研究所,隶属澳门威尼斯人app下载。
朱杰勤先生是本学科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内首批中外关系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他于中西交通史、华侨华人史和东南亚区域史方面的研究,一度引领着国内多学科交叉融生的新方向。继朱先生之后,身兼暨大教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高华先生,担负起培养指导中外关系史博士研究生的职责,乃使暨南大学中西交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科研究特色相继不辍。目前,本学科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注重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创新,研究层面突出传统朝贡关系、族群流动和文化交流,已逐渐形成族群交往与宗教传播及东亚汉文化圈互动等研究新特色,并注重中外关系之双向性、文化交流之互补性的探究与阐释。
本所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兼职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已建立起老中青结合有序、学历层次高、学术视野开阔的科研力量。专门史业已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近 70人、硕士研究生160余人。近年来,本所教师与研究生累计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清史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及其他省部级研究项目3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等学刊发表论文270余篇;于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上海古籍等出版专著10余部;获学术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省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所办学刊《暨南史学》已被列入CSSCI来源集刊。
所 长兼书记:刘永连
(五)哲学研究所
暨南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与暨南大学的创建同步。学校创立之初,哲学即为暨南大学澳门威尼斯人app下载历史社会学系的公共课程。从1928年初到1929年,著名学者、中共早期领导人张申府,一直在国立暨南大学澳门威尼斯人app下载历史社会学系任教,担任伦理学、论理学及西洋哲学史讲师;在1932年,暨南大学于教育学系下设立有哲学心理组,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李石岑任暨南大学教育(哲学)系主任,主讲哲学与心理学。此后,亦每聘名师于文、史各系讲授哲学课程。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及1978年复办以后,皆有马列主义哲学教研组(室)负责全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研工作。2006年,由中文系刘绍瑾教授领衔申报、并获批哲学一级学科下的美学硕土学位点。至2017年。共招收硕士生104人,已有80多人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2013年,成立了专门的“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2017年,正式更名为“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开启了暨南大学哲学学科高水平、高起点建设的新征程。
哲学研究所现有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另有办公室秘书1人。哲学研究所设立有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宗教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方向,有校级以上教学团队1个。本所教职人员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都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曾多次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哲学与文化》等海内外名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中外文学术专著,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共6项,担任学校中西哲学史、美学、逻辑学、宗教文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现任所长:高华平教授
支部书记:刘依平博士、讲师